在2個月前,李玠柏今年在亞巡賽的表現只能說是不上不下來形容。從在馬來西亞的第1場比賽開始,到8月底的印尼公開賽,李玠柏繞了半個地球,去了中東、去了蘇格蘭、去了摩洛哥,但收穫不多。雖說表現不差,9場比賽獲得大約6萬美元的獎金,應該填不了比賽開銷的大洞,但已經是今年征戰亞巡的台灣選手中表現最好的。
在職業賽場上,即使有實力也不代表會贏球,因為有實力的人太多,運氣也很重要。進入9月後的李玠柏,終於在韓國打進前10。回到家鄉參加仰德TPC錦標賽拿到第4名,狀況開始回升。接著10月在泰國的黑山錦標賽拿到第3名,緊接著就在InternationalSeries泰國站一路保持在領先群,最後一天成功逆轉,終於拿到第一個亞巡冠軍。36萬美元的獎金進帳,亞巡積分排名衝到第二,還有機會在年底挑戰PIF的年終大賽。清水變雞湯,今年是豐收的一年。
出國打比賽都要燒錢,而且回本機率低。但是沒有持續站在賽場上,就永遠沒有機會拿冠軍。回頭看今年的亞巡積分榜,今年全程參與亞巡賽事的5位選手中,李玠柏接下來的是洪建堯,排在62名,打了14場,接著是在亞巡賽總共拿過5場冠軍的詹世昌,打了15場,排在第83名。排在97名的張緯綸打了15場,能打的比賽都去試了。然後是今年首度挑戰亞巡的何佑誠,打了14場,排到134名去了,菜鳥這樣算正常。如果沒有9月與10月的順風順水,李玠柏今年會跟其他幾位在亞巡賽奮鬥的同袍一樣,排在中後段努力為生存掙扎,而今年賽季只剩11月的最後3場比賽。
如果你年輕熱情且充滿天分,表現出色努力進了亞巡賽,的確是充滿希望。但是你當然打不贏那些老經驗的高手,光趕路與適應環境都有一堆要學,重點是打了一年還要賠掉幾百萬,先不用想能不能拿冠軍,只能期待這個禮拜不要再被淘汰。想要以亞巡賽為目標,拿個冠軍獎杯回來,詹世昌花了5年,李玠柏花了9年,有人到現在還沒開張,那年輕的你,要不要去走這條路?
對於這些「願意去拚」的選手,企業贊助非常重要。像是仰德集團、台玻集團以及許多台灣企業,長年以來在背後支持著這些做著冠軍夢的年輕選手。選手常常會提到感謝贊助商的幫忙並不是因為愛錢,這些錢拿了不是放口袋,而是支持台灣選手去實現夢想。即使一年算下來賺的錢還比不過上班族,即使改行教球的對手現在過得更滋潤。但就是有人想著要當職業選手,願意踏上飛機出去比賽,花費一周時間累得要死然後被淘汰,還願意繼續去拚,這樣才有可能在國外賽場上站穩腳步,才有可能在不知何時到來的那一天,在異國的土地上舉起冠軍獎盃。
因為這條路真的辛苦,我們毫無保留地為選手加油,也感謝那些因為喜歡打高爾夫,而接近無償支持這些選手的大老闆們願意繼續出錢,幫助這些有志氣的傻瓜們實現夢想。